內容提要:【明朝服飾】熱度:230
1. 明代流行的服飾
男子服飾
1、明代男子服裝,以袍衫為尚。
2、團領衫、補子、幞頭
① 明代公服:盤領右衽袍、袖寬三尺。
② 幞頭,在明代已成為統治階級的專用頭衣。常服中的幞頭稱“烏紗帽”,前低后高,圓頂,翅鈍圓,帽內用網巾束發。帝王所用幞頭名“翼善冠”,折角向上。
3、直裰/直身,右衽、大袖的寬敞袍式,背間中縫直通到底,明時僧道亦服。明初儒生都穿藍色四周鑲黑色寬邊的直裰,時稱藍袍。
4、罩甲,是超短袖、對襟或大襟,長度在膝下到足背之間,衣身緊窄的式樣。
5、巾帽,一般人常用巾和帽,明代巾帽除采用唐宋還有元代的部分保留,所以明代巾帽比較多樣。如“四方平定巾”、“東坡巾”、“平頂巾”、“六合一統帽”(又稱小帽,即瓜皮帽)等。
女子服飾
1、主要有:衫、襖、霞帔、比甲、裙子等。命婦服包括:鳳冠、霞帔、大袖衫、褙子組成。
2、鳳冠、霞帔
① 鳳冠是一種以金屬絲網為胎,上綴點翠鳳凰,并掛有珠寶流蘇的禮冠。后妃的鳳冠除綴鳳凰外還有龍,普通命婦的彩冠僅綴花釵。
② 霞帔是一種帔子,象兩條彩帶,繞過頭頸,披掛在胸前,下墜一顆金玉墜子。宋代,霞帔成為貴婦禮服,明代因襲不該。不同品級命婦霞帔紋樣有嚴格規定。
3、背子,亦作褙子,樣式繼承宋代,有合領和對襟兩種,貴賤皆服。就功用分兩式:對襟、大袖為貴婦禮服;對襟、小袖為普通婦女便服。品級紋樣基本與霞帔相同。
4、比甲,即無袖無領的對襟馬甲,明代中葉形成風氣。比甲形似背子而無袖,比后來的馬甲、坎肩要長,罩在衫襖之外。
5、水田衣,是一種以各色零碎織錦料拼合縫制成的服裝,形似袈裟,因拼纂的布形如水田而得名。
6、衣、裙
① 上衣和裙的長短變易時常,衣式亦窄亦寬,四方服飾都仿京師,后趨效南方。以淡雅樸素為尚。明代衣衫及領已有用紐扣者。
② 與唐代女裝不同的是,明朝女裝風格修長、窈窕,同樣有著變化極豐富的式樣。裙子的裝飾有緙絲、畫裙、插袖、堆紗大紅綠繡花。
2. 明代的主流服裝
明朝服飾是指明朝時的衣飾,專指這段時期的漢服,即明制漢服。明太祖朱元璋根據漢族的傳統,“上承周漢,下取唐宋”,重新制定了服飾制度。
其中最漂亮還是大明錦衣衛飛魚服,錦衣衛的官服也正如其名、錦繡華麗,而飛魚服正是其常見的官服之一。飛魚是一種紋理,有飛魚紋的曳撒、直身、貼里都是不同款式的飛魚服。飛魚服上有四爪飛魚紋“飛魚類蟒,亦有二角。所謂飛魚紋,是作蟒形而加魚鰭魚尾為稍異飛魚類蟒,非真作飛魚形”。
3. 明代服飾種類
明代的男裝大多沿襲宋元風格。平民常穿窄袖雜色盤領衣,頭戴六片拼縫的疙瘩帽
婦女的服裝主要有窄袖短衫、比甲、長裙、襖、背子及霞帔等
4. 明代服飾樣式
明朝服飾特點有哪些,明朝服飾屬于漢族傳統服飾體系,在推翻元代蒙古人統治之后,明朝恢復漢族的傳統,明太祖朱元璋根據漢族的傳統,”上承周漢,下取唐宋“,重新制定了服飾制度。那么明朝服飾特點有哪些呢?
明裝與唐裝相比,在于衣裙比例的明顯倒置,由上衣短下裳長,逐漸拉長上裝,縮短露裙的長度。衣領也從宋代的對領蛻變成以圓領為主 。明代女裝上衣是三領窄袖,身長三尺有余,露裙二、三寸,即所謂“花冠裙襖,大袖圓領”。
當時揚州流行一種新式樣:女衫長二尺八寸,袖子寬一尺二寸,外護袖鑲錦繡,冬季鑲貂狐皮。裙裝在明代初年用色偏向淺淡;崇禎時期提倡白色裙。
裙邊有一、二寸繡邊。明初裙寬為六幅,明末時發展為八幅、十幅。裙褶十分盛行,有細密褶紋,也有大褶紋。褶紋裝飾十分講究。有一種名為彩條裙,每條選用一種顏色緞,每條色緞上繡出花鳥紋飾,帶邊鑲以金線可成為獨立的條帶,將數條這樣的各種彩條拼合在腰帶上,就成為彩條飄舞的裙子,因此取名 “鳳尾裙”。有的還將整塊緞料用手工做成細褶紋,取名“百褶裙”。一種二十四褶裙取名“玉裙”。
明代還有一種特殊式樣的帔子,由于其形美如彩霞,故得名“霞帔”。這種帔子出現在南北朝時期,隋唐時期得此名。到宋代將它列入禮服行列之中。明代服用此式較為普遍,它的形狀宛如一條長長的彩色掛帶,每條霞帔寬三寸二分,長五尺七寸,服用時繞過脖頸,披掛在胸前,由于下端垂有金或玉石的墜子,因此越發顯得挺拔高貴。
5. 明代流行的服飾特征
那明朝的衣服的特點呢就是做工呢比較仔細,用料呢也都是比較奢華的,有非常高的收藏的價值,我們感嘆古代人的智慧和聰明。
6. 明代流行服裝
明朝服飾是指明朝時的衣飾。明朝服飾繼承了宋元兩代的式樣,但亦有一定程度的胡化和演變,例如明代流行的曳撒就是繼承于元代蒙古人的腰線襖。
中后期更出現了前代未見的形制款式如立領,以及于一件衣服的顯眼處大量使用金屬鈕扣。至清朝期間逐漸被禁止,但仍有少數款式和特征流傳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