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宋朝盛行什么畫
顧愷之《洛陽賦圖》
《洛神賦圖》是東晉顧愷之的畫作,原《洛神賦圖》卷為設色絹本。
是由多個故事情節組成的類似連環畫而又融會貫通的長卷,現已失傳?,F主要傳世的是宋代的四件摹本,分別收藏在北京故宮博物院(二件)、遼寧省博物館和美國弗利爾美術館。故宮博物院的兩件人物形象基本相似,只不過景物有一繁一簡之分。
全卷分為三個部分,曲折細致而又層次分明地描繪著曹植與洛神真摯純潔的愛情故事。人物安排疏密得宜,在不同的時空中自然地交替、重疊、交換,而在山川景物描繪上,無不展現一種空間美。
在現存的中國古代繪畫中,《洛神賦圖》被認為是第一幅改編自文學作品的
王希孟《千里江山圖》
《千里江山圖》又名“宋王希孟千里江山圖”,是北宋宋徽宗時期,王希孟創作的繪畫畫卷作品。該畫作縱51.5厘米,橫1191.5厘米,絹本,青綠設色,無款,據卷后蔡京題跋知系王希孟所作,收藏于故宮博物院。
作品以長卷形式,描繪了連綿的群山岡巒和浩淼的江河湖水,于山嶺、坡岸、水際中布置、點綴亭臺樓閣、茅居村舍,水磨長橋及捕魚、駛船、行旅、飛鳥等,描繪精細,意態生動。
《千里江山圖》畫卷,不僅代表著青綠山水發展的里程,而且集北宋以來水墨山水之大成,并將創作者的情感付諸創作之中?!肚Ю锝綀D》雖屬于寫意之作,但不乏工美佳作,表現了青年畫家具有嚴謹的生活態度。
《千里江山圖》是中國十大傳世名畫之一。
《富春山居圖》元代 黃公望
富春山居圖是元代畫家黃公望1350年創作的紙本水墨畫,中國十大傳世名畫之一。黃公望為師弟鄭樗(無用師)所繪,幾經易手,并因“焚畫殉葬”而身首兩段。前半卷:剩山圖,現收藏于浙江省博物館;后半卷:無用師卷,現藏臺北故宮博物院。
以浙江富春江為背景,畫面用墨淡雅,山和水的布置疏密得當,墨色濃淡干濕并用,極富于變化。富春山居圖內容約80%為桐廬境內富春江景色,20%為富陽景色。
富春山居圖被譽為“畫中之蘭亭”,屬國寶級文物。
2. 宋朝有什么畫
北宋書法在個性化精神的引導下,走出了王朝更替引起的書法低潮,迎來了“風格時代”的第一個書法高峰。代表這一時期最高成就的,是書法史上著名的“宋四家”,即蘇軾、黃庭堅、米芾、蔡襄。
一、蘇軾(1037-1101)是“宋四家”的領袖。這不僅因為他在北宋文壇成就最高,影響最大,更主要的原因還在他是北宋書壇“個性化”浪潮的思想引導者和實踐者。蘇軾的書法楷、行、草諸體都擅長,行草書自然樸茂,楷書豐腴老成,在書法史上自成一家。他的藝術天分很高,悟性極好,古書法凡經過眼,無不能窮達其用筆之意,又不為其所拘。蘇軾一生雖然也沉浮宦海,但在中國歷史上,他是以一個文學、繪畫、音樂、書法等多個領域成就卓著的藝術家的身份而著稱于世的。在他以前,中國還沒有出現過這么多才、博雅,集文學家、書法家和畫家于一身的大文人,所以有研究者稱他為“中國文人書畫家第一人”。代表作品有《前赤壁賦》、《黃州寒食詩帖》、《洞庭春色賦》、《中山松醪賦》等。
蘇東坡 《黃州寒食詩帖》被后世譽為“天下第三行書”
二、黃庭堅(1045-1105)是北宋文壇僅次于蘇軾的最有影響的詩人、書法家。他小蘇軾八歲,曾游于蘇軾門下,為“蘇門四學士”之一。他與蘇軾亦師亦友,一生莫逆。在書法史上,黃庭堅的地位也很高,假如僅就書法的個性開創而言,他的成就和影響甚至在蘇軾之上。黃庭堅的行書、草書在中國書法史上都享有盛譽。他的行書筆勢雄健,大開大合,在書法史上可謂門庭兀立。草書點畫跳躍神采飛揚,在書法史上也堪為一絕。代表作品行書有《伏波神祠字卷》、《松風閣詩》等,草書有《李白憶舊游詩卷》、《諸上座帖》等
3. 宋朝時期的畫作
清明上河圖,傳世之寶。
4. 宋朝的畫給人什么感覺
北宋張擇端畫的清明上河圖,內容豐富,各行各業的人物栩栩如生,讓我們感受到當時的市井生活。
5. 宋朝的畫有什么特點
宋朝,乃是中國歷史上承五代十國下啟元朝的朝代,分北宋和南宋兩個階段,共歷十八帝,享國三百一十九年。宋朝是中國歷史上商品經濟、文化教育、科學創新高度繁榮的時代。
陳寅恪言:“華夏民族之文化,歷數千載之演進,造極于趙宋之世?!边@樣高的評價,讓我們不禁想問,宋朝的文化到底又有何特征呢?今天就讓我們來好好分析分析吧。
第一點:宋明理學的出現
宋朝出現了宋明理學,儒學因此也得到復興,科技發展迅速,政治開明,宋明理學所討論的問題是隨著不同時期、不同流派而有所不同的,是儒學的一種歷史表態,是繼魏晉把儒學玄學改造之后,是對隋唐以來逐漸走向沒落的儒學的一種強有力的復興?!按嫣炖?,滅人欲”就是其中最讓人印象深刻的思想。
第二點:市井文化的發展
我們可以從宋朝的《清明上河圖》來看,這幅畫是由北宋畫家張擇瑞的一幅作品,描繪的是北宋汴京城的市集熱鬧場面,包括了形形色色的人和各色各樣的商鋪,如茶坊、酒肆、肉鋪、廟宇甚至算命的都有。這幅畫完完全全就是那個時代的縮影,宋朝的商業本來就是歷史上的一個分水嶺,它突破了空間,時間和管理方面的限制,把市井文化推上了一個高潮,使城市的經濟文化繁榮發展。
第三點:多元并存的兼容精神
宋朝的文化發展到了一定的高峰,這是我們有目共睹的,那個時代人們開放批判的創新思想、積極實用的經世理念、中庸內省的理性態度不斷鑄造了每個人激烈高昂的民族意識,不斷地推動著中國走向美好的未來。
日本宋史學家宮崎市定說:“宋代是中國歷史上最具魅力的時代。中國文明在開始時期比西亞落后得多,但是以后這種局面逐漸被扭轉。到了宋代便超越西亞而居于世界最前列。然而由于宋代文明的刺激,歐洲文明向前發展了?!边@足以可見,宋朝的確是個空前絕后的繁榮之朝。
6. 宋朝有哪些畫作
顧愷之 , 洛神賦
《洛神賦圖》卷,晉,顧愷之(宋摹),絹本,設色,縱27.1cm,橫572.8cm
《洛神賦圖》是根據三國時期著名才子曹植所寫《洛神賦》而創作的故事畫。畫面描述的是關于曹植在落水河邊和水神一見鐘情,短暫地溫柔相處,最后不得不分開的故事。
畫的精妙之處在于卷分別用山、水和空間巧妙自然的將不同的故事情節畫面隔開,欣賞起來十分流暢。顧愷之作畫用筆細勁古樸,恰如“春蠶吐絲”,他是高古游絲描畫法的鼻祖。兩位大家的結合可謂是文學之美和繪畫之美的巔峰合作,此圖卷無論從內容、藝術結構、人物造型、環境描繪和筆墨表現的形式來看,都不愧為中國古典繪畫中的瑰寶之一。
作為代表著中國繪畫最高水平的畫作,它的精妙更多地體現在小細節里面。含情脈脈的洛神,造型奇特的各路神仙,隨情節進展而改變的華麗服飾,曹植挽留的動作等等。仔細品味下來,真的是妙趣橫生。
《清明上河圖》
《清明上河圖》,目前已知最早的版本為北宋畫家張擇端所作,原畫長528cm,高24.8cm,現藏北京故宮博物院。
《清明上河圖》描繪了北宋京城汴梁(今河南省開封市)及汴河兩岸的繁華和熱鬧的景象和優美的自然風光。
作品以長卷形式,采用散點透視的構圖法,將繁雜的景物納入統一而富于變化的畫卷中,畫中主要分開兩部分,一部分是農村,另一部是市集。畫中約莫有814人,牲畜60多匹,船只28艘,房屋樓宇30多棟,車20輛,轎8頂,樹木170多棵,往來衣著不同,神情各異,栩栩如生,其間還穿插各種活動,注重情節,構圖疏密有致,富有節奏感和韻律的變化,筆墨章法都很巧妙,頗見功底。被譽為“中華第一神品”。
一直以來人們都認為《清明上河圖》是一幅風俗畫,后來有人考據,這也許是勸諫圖—呈送給皇上,要求引起對某個問題的關注。圖中有好幾個沖突情節:抬轎子的隊伍和騎馬的隊伍在橋上互不讓道而橋兩邊塞滿了小攤檔,人馬堵在一起,根本無法通行。同時,防守用的城墻上不見一個士兵。這些都說明了城市管理的混亂和軍事安全不被重視。
《千里江山圖》
王希孟 ,千里江山圖卷,局部
《千里江山圖》卷,北宋,王希孟作,絹本,設色,縱51.5cm,橫1191.5cm。
《千里江山圖》卷是北宋畫家王希孟傳世的唯一作品。此圖描繪了祖國的錦繡河山。這張圖精妙之處在于設色和用筆上繼承了傳統的“青綠法”,即以石青、石綠等礦物質為主要顏料,敷色夸張,具有一定的裝飾性,被稱為“青綠山水”。畫中的人物雖細小如豆粒,妙在動態鮮明。
以上三張傳世名畫從不同的角度展示了中國傳統的書畫的精妙。這些極具東方特色的畫作,希望它們能為你提供不同的角度去理解繪畫之美。
7. 宋朝時期的畫
中國古代繪畫的分類山水、動物、人物、工筆、寫意、傳統 。畫分十門。中國畫的分科,唐代張彥遠《歷代名畫記》分六門,即人物、屋宇、山水、鞍馬、鬼神、花鳥等。北宋《宣和畫譜》分十門,即道釋、人物、宮室、番族、龍魚、山水、鳥獸、花木、墨竹、果蔬等。南宋鄧椿《畫繼》分八類(門),即仙佛鬼神、人物傳寫、山水林石、花竹翎毛、畜獸蟲魚、屋木舟車、蔬果藥草、小景雜畫等。元代有“畫家十三科”,但內容相當龐雜,作為分類標準不適宜。
戰國時期是人物故事畫 代表是婦女鳳鳥圖
隋唐南北朝是神怪畫,代表人物吳道子,代表畫作洛神賦
唐朝偏重山水畫,代表人物王維,代表畫作輞川圖
宋朝是山水畫與士人畫并重,代表人物馬遠夏硅
明朝是文人畫,通過一只水鴨,一叢竹,一塊石頭表達畫家的懷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