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色彩搭配 > 正文

景寧畬族服飾搭配(景寧畬族服飾搭配圖片)

1. 景寧畬族服飾搭配圖片

在浙江省麗水市。

景寧畬族自治縣,別名景寧縣,地處洞宮山脈,東鄰青田、文成縣,南銜泰順、壽寧縣(福建省),西枕慶元縣、龍泉市,北連云和縣、麗水市。[1]截至2022年4月6日,縣域面積1950平方公里,轄2個街道4個鎮15個鄉,全縣戶籍人口為168349人。

2. 景寧畬族宣傳片

畬族,是一個古老的民族,有自己的語言,屬于中國南方游耕民族,從原始居住地廣東被分散到福建、浙江、江西、安徽、貴州、四川,90%以上居住在福建、浙江廣大山區,其余散居在江西、廣東、安徽等省。景寧畬族自治縣是全國唯一畬族自治縣,也是浙江省唯一的少數民族自治縣。

在千年變遷中,畬族為中華文化史留下了美麗的篇章,在眾多現代保留的史書、建筑、文藝、人文風俗、科學等仍然可以看到畬族燦爛文化的印跡。

3. 景寧畬族服飾搭配圖片欣賞

1、東弄村:在東弄村,茶樹生長在敕木山上,遠遠地,看見它披上一層綠袍。在村落里散步,閑暇品一口清香本地知名的惠明茶,別有一番韻味。

2、湯北村:東坑鎮湯北村,被譽為湯仙故里而聞名遐邇。湯北村山清水秀、人杰地靈,民間盛傳的 湯夫人文化就發源于此。

3、景寧畬鄉民俗博物館:位于浙江省景寧畬族自治縣城鶴溪鎮境內,由陳展廳、臨展廳和辦公區三部分組,建筑整體富有畬族民居特色。

4、景寧入城口公園:在這里既可以感覺受到自然風光的魅力又感受到人文景觀的深厚。共有玉蝶、宮粉、朱砂、等梅花100多株,是目前景寧縣城內最為集中的賞梅基地。

5、云中大漈景區:位于景寧畬族自治縣中南部,海拔1030米的中高山盆地內。境內丘巒多姿,田園村落景致宜人,四周群山環繞,煙霧彌漫,被喻為云中桃源。

6、中國畬鄉之窗景區,是浙江省景寧縣生態示范點,2009年被批準為國家AAAA級景區。景區主要有三大旅游板塊:一是參與、欣賞畬族風情表演;二是飽覽老街風貌,領略千年古樟、龍崗疊翠、浮傘祠、畬族風情館等人文景觀。

4. 景寧畬族有什么景點

景寧畬族自治縣位于浙江省西南部,是目前全國唯一的畬族自治縣,景寧畬族自治縣轄5個鎮、19個鄉,4個社區、4個居民區、283個行政村:鶴溪鎮、英川鎮、渤海鎮、東坑鎮、沙灣鎮、 外舍鄉、大順鄉、陳村鄉、景南鄉、澄照鄉、毛垟鄉、秋爐鄉、大地鄉、梅岐鄉、鄭坑鄉、 葛山鄉、金鐘鄉、大均鄉、梧桐鄉、大際鄉、標溪鄉、家地鄉、鸕鶿鄉、雁溪鄉。

5. 景寧畬族服飾圖片女

畬鄉鴻賓大酒店 。

畬家十大碗,是經過對畬鄉傳統美食的挖掘和提升,全力打造出的特色品牌畬家菜肴。每一碗都有熟悉的感覺,每一碗又有不同的體驗,光聽名字都透著一股濃烈的人間煙火氣,總能讓人稱心快意。其中的工頭大肉 特別好吃,吃肉呢,當然得吃大塊肉才得勁。剛出鍋的工頭大肉湯汁濃稠,肉澤紅亮,鮮香入味油而不膩,既解饞又“銷魂”。

6. 景寧畬族服飾搭配圖片大全

畬族文學藝術十分豐富。山歌是畬族文學的主要組成部分,多以畬語歌唱的形式表達。所以畬族文學基本上是民間口頭文學。他們每逢佳節喜慶之日,歌聲飛揚,即使在山間田野勞動,探親訪友迎賓之時,也常常以歌對話。流傳下來的山歌約有1000多篇、四五萬行。在長篇敘事詩歌中、最著名的就是《高皇歌》?!陡呋矢琛酚址Q《盤古歌》、《龍皇歌》、《盤瓠王歌》,是一首長達三四百句的七言史詩。它以神話的形式,敘述了畬族始祖盤瓠立下奇功及其不畏艱難繁衍出盤、藍、雷、鐘四姓子孫的傳說。反映了畬族的原始宗教信仰和圖騰崇拜。尤其是,他們還把這一傳說繪成連環畫式的畫像,稱祖圖,即在一幅十來丈長的布帛上,用彩筆把這一傳說的40多個畫像連環式地繪在畫卷上,世代珍藏。

畬族民歌隨處可見,以畬語歌唱的形式表達。每逢佳節喜慶之日便歌聲飛揚,即使在山間田野勞動,探親訪友迎賓之時,也常常以歌對話。流傳下來的山歌約有一千多篇,計四五萬行。畬族的演唱形式有獨唱、對唱、齊唱等。其中無伴奏的山歌是畬族人最喜愛的一種民歌方式?!半p音”是畬族人擅長的二聲部重唱的唱法,又稱“雙條落”。

工藝技術

油畫《畬女》

勤勞淳樸的畬族婦女,不但是生產能手,也是編織刺繡的能工巧匠。他們手工藝品種類豐富,色彩斑斕,風格獨特。如編織的彩帶,又稱合手巾帶,即花腰帶,案花紋多樣,配色美觀大方。編織的斗笠,花紋細巧,工藝精致,配以水紅綢帶、白帶及各色珠子,更富有民族特色,是畬族婦女最喜愛的一件裝飾品。畬族姑娘精心織繡的繡帕或彩帶,送給心愛的情侶,是最好的定情物。解放后,這種工藝技術得到了更加發揚光大,成為搶手的旅游產品和出口產品。

畬族的編織工藝最受贊譽的是彩帶和竹編。彩帶即花腰帶,又稱合手巾帶。畬族姑娘從五六歲起,就跟著母親學習編織彩帶,彩帶精致的程度,是衡量姑娘心靈手巧的重要標準。畬族地區盛產石竹、斑竹、金竹、雷公竹等竹子,為竹編工藝品生產提供了豐富的原材料。畬族婦女服裝,各地略有差別,其共同特點是上衣多刺繡。尤其是福建福鼎和霞浦的女上裝,在衣領、大襟、服斗甚至袖口上都有各色刺繡花紋圖案和花鳥龍鳳圖案。畬族婦女最主要的裝束,那就是“鳳凰裝”。

畬人的工藝品主要是竹篾編制物和草編制物。在今天的土產市場上,畬人所制的斗笠、竹席、草帽、草席一樣享有盛譽。唐代劉禹錫有詩云:“長刀短笠去燒畬?!彼^“長刀”和“短笠”,即是直到現在還在使用的鐮刀和斗笠。把斗笠叫做“尖仔笠”,以竹編制之。此物尖頭圓沿,輕便靈巧,十分實用,故有“短笠”之稱。

潮汕畬人日用品中還有“瓠靴”和木屐。瓠靴半圓形,木制(今已有塑料制的),用于舀水,舀水時恰好與鍋鼎的下部吻合。木屐則如同日本所傳之制(有史學家考證,魏晉時中國也有木屐,甚至認為日本木屐乃仿自中國)。這兩種制品均仍在市場上行銷。

7. 景寧畬族的特色 民俗風情

畬族是中國人口較少的少數民族之一,總人口708651人(2010年),分布在閩、浙、贛、粵、黔、皖、湘七省80多個縣(市)內的部分山區,其中90%以上居住在福建、浙江廣大山區。浙江又以麗水,溫州樂青,溫州泰順縣居多。

浙江畬族人民酷愛體育活動,“打尺寸”、“盤柴槌”、節日登山、騎海馬和竹林競技等,都是畬族民間流傳十分有趣、別具有一格的體育活動。畬族文學藝術十分豐富。山歌是畬族文學的主要組成部分,多以畬語歌唱的形式表達。所以畬族文學基本上是民間口頭文學。他們每逢佳節喜慶之日,歌聲飛揚,即使在山間田野勞動,探親訪友迎賓之時,也常常以歌對話。畬族舞蹈成為宗教祭祀禮儀活動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本民族各種重大祭典禮儀活動中留傳下來。人們所能看到的和所發現的畬族民間舞蹈幾乎無不與宗教祭奠、祭祀儀式渾然一體,緊密結合,相互依存,相互依賴。

8. 景寧畬族風景圖片

糯米麻糍

是畬鄉景寧民間特色小吃,喜慶佳品。當地人稱為糯米飯,在冬至,有吃糯米麻糍的風俗。

蓮子荷包

在景寧,雞蛋有著特殊的含義。貴客臨門,先要奉上一碗紅糖雞蛋,以表歡迎、喜慶與祝福。以前吃蓮子荷包也是有講究的,客人一般品嘗一個,會留下一個,以表謙遜與留福。

黃粿

黃粿又名黃米粿、黃金粿,是閩、浙等地區傳統年節食品。以前的黃粿傳統制作十分獨特,先將黃粿灰水煮,過濾掉雜質,取其堿水浸泡粳米,浸泡后的粳米蒸熟,倒入石臼內用棒槌用力打至糊狀,然后分成小塊,趁熱揉成圓條狀或者圓餅狀。

豬肝糊湯

在景寧,家家戶戶都會養土豬,逢年過節都會殺豬慶豐收或祭祀,舉辦全豬宴。而豬肝糊湯也就在這彌漫著喜悅之情的氛圍中應運而生。

9. 景寧畬族風情旅游度假區

景寧著名景點:云中大漈(4A)、中國畬鄉之窗(4A)、畬族博物館(3A)、畬鄉民俗博物館、畬鄉綠廊水利風景區、雙后崗畬族文化村、敕木山、草魚塘森林公園(2A)、東弄村等。

10. 景寧畬族自治縣服飾

1、蒙古族 (měng gǔ zú)

蒙古族是一個歷史悠久而又富有傳奇色彩的游牧民族。首飾、長袍、腰帶和靴子是蒙古族服飾的4個主要部分,婦女頭上的裝飾多以瑪瑙、珍珠、金銀制成。

2、回族 (huí zú)

回族是回民族的簡稱?;刈宸椀闹饕獦酥驹陬^部。男子們都喜愛戴白色的圓帽,回族婦女常戴蓋頭。

3、苗族 (miáo zú)

苗族的挑花、刺繡、織錦、蠟染、首飾制作等工藝美術在國際上享有盛名。苗族服飾以奪目的色彩、繁復的銀飾品裝飾和耐人尋味的文化內涵著稱于世。

4、傣族 (dǎi zú)

傣族服飾充分體現其地理特點,淡雅美觀,既講究實用,又有很強的裝飾意味,女飾追求輕盈、秀麗,服裝的色彩極為出色。

5、傈僳族 (lì sù zú)

傈僳族定居在滇西怒江地區。傈僳族的服飾很有特點,婦女穿繡花上衣,麻布裙,喜歡戴紅白料珠、珊瑚、貝殼等飾物;男子穿短衣,外著麻布大褂,左腰佩刀,右腰掛箭包。

6、藏族 (zàng zú)

藏族是中國古老的民族之一,主要聚居在西藏。藏族服飾的最基本特征是肥腰、長袖、大襟、右衽、長裙、長靴、編發、金銀珠玉飾品等。

7、壯族 (zhuàng zú)

壯族是中國少數民族中人口最多的一個民族。壯族婦女擅長紡織和刺繡,所織的壯布和壯錦均以圖案精美和色彩艷麗著稱,風格別致的“蠟染”也為人們所稱道。

8、朝鮮族 (cháo xiǎn zú)

朝鮮族主要分布在吉林、黑龍江和遼寧省。朝鮮族人比較喜歡素白色服裝,以示清潔、干凈、樸素、大方,故朝鮮族自古有“白衣民族”之稱,自稱“白衣同胞”。

9、高山族 (gāo shān zú)

臺灣高山族傳統服飾色彩鮮艷,以紅、黃、黑三種顏色為主,其中男子的服裝有腰裙、套裙、挑繡羽冠、長袍等,女子有短衣長裙、圍裙、膝褲等,除服裝外,還有許多飾物,如冠飾、臂飾、腳飾等,以鮮花制成花環,在盛裝舞蹈時,直接戴在頭上,非常漂亮。

10、納西族 (nà xī zú)

“披星戴月”的納西族婦女以勤勞能干,賢德善良而著稱。服飾中最具特點的是身后的七星羊皮披肩,披肩上并排釘著七個直徑為二寸左右的繡花圓布圈,每圈中有一對垂穗。

11、布朗族 (bù lǎng zú)

布朗族穿著簡樸,婦女的服飾與傣族相似,上著緊身無領短衣,下穿紅、綠紋或黑色筒裙,頭挽發髻并纏大包頭。男子穿對襟無領短衣和黑色寬大長褲,用黑布或白布包頭。

12、阿昌族 (ā chāng zú)

阿昌族婦女的服飾有年齡和婚否之別。未婚少女多著各色大襟或對襟上衣、黑色長褲,外系圍腰,頭戴黑色包頭。已婚婦女一般穿藍黑色對襟上衣和筒裙,小腿裹綁腿,喜用黑布纏出類似尖頂帽狀的高包頭,包頭頂端還垂掛四五個五彩小繡球,頗具特色。

13、怒族 (nù zú)

怒族服飾的風格古樸素雅,婦女穿右開襟上衣,長及腳踝的裙子,套黑色或紅色的坎肩;年青姑娘喜歡在裙外系有彩色花邊的圍腰,已婚婦女的衣裙上都繡有花邊。婦女頭部及胸部多用珊瑚、瑪瑙、貝殼、料珠、成串的銀幣裝飾,戴鋼質大耳環垂于肩部。

14、鄂溫克族 (è wēn kè zú)

鄂溫克族服飾的原料主要為獸皮。大毛上衣斜對襟、衣袖肥大,束長腰帶。短皮上衣、羔皮襖,是婚嫁或節日禮服。無論男女,衣邊、衣領等處都用布或羔皮制作的裝飾品鑲邊,穿用時束上腰帶。喜愛藍、黑色的衣服。

15、鄂倫春族 (è lún chūn zú)

鄂倫春族均著寬肥大袍。因過去主要從事游獵,服飾多以鹿、狍、犴皮制作。領口、袖口、襟邊、大袍開衩處均有刺繡、補花等裝飾,常用云紋、鹿角紋等。戴犴皮帽,女帽頂用氈子,上縫各種裝飾和彩穗;姑娘戴綴有珠子、貝殼、扣子等裝飾的頭帶。

16、赫哲族 (hè zhé zú)

赫哲族的先民自古在黑龍江、松花江和烏蘇里江流域繁衍生息。受滿族服飾的影響,赫哲族的魚皮衣多為長衣服,主要是婦女們穿用。其樣式像旗袍,腰身稍窄,身長過膝。

17、門巴族 (mén bā zú)

門巴族主要居住在西藏的門隅地區和墨脫縣,其服飾有地區差異,門隅地區的男女皆穿藏式的赭色氌氆長袍,束腰帶。戴褐色小圓帽,帽邊鑲桔黃色,前邊留一個精巧、醒目的小缺口,具有民族特色。腳穿筒靴,靴筒用紅、黑兩色氌氆縫制,靴底為牛皮軟底。

18、白族 (bái zú)

白族主要聚居在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其余分布于云南各地、貴州省畢節地區及四川涼山州。白族姑娘的頭飾非常有特點,有著“風花雪月”的含義。垂下的穗子代表下關的風,艷麗的花飾是上關的花,帽頂的潔白是蒼山雪,彎彎的造型是洱海月。

19、保安族 (bǎo ān zú)

保安族的服飾,未婚女子多穿鮮艷的各色上衣,頭戴細薄柔軟透亮的綠綢蓋頭;已婚少婦以及中年婦女平時多戴白色衛生帽,外出時則戴黑色蓋頭;老年婦女多著深色服飾,戴白蓋頭。

20、布依族 (bù yī zú)

布依族是中國西南部一個較大的少數民族。布依族的傳統服飾是男著衣衫,女穿衣裙,婦女衣、裙均有蠟染、挑衣、刺繡圖案裝飾。

21、達斡爾族 (dá wò ěr zú)

達斡爾族男子夏穿布衣,外加長袍,用白布包頭,戴草帽,冬戴皮帽。婦女穿長袍,不束腰帶,不穿短衣。冬天男女皆穿寄卡米(皮靴),婦女穿以藍色為主的長袍,夏日喜穿白襪、花鞋。達斡爾服裝受蒙古族和滿族影響較大,穿大襟皮袍,外加長袍,用白布包頭,戴草帽,著皮靴。

22、德昂族 (dé áng zú)

德昂族的服飾十分富有自己的特色,紅德昂和花德昂支系的婦女剃光頭后又用黑布包裹,喜戴大耳環,銀項圈,穿藍、 黑色對襟短上衣,襟邊鑲兩道紅布條,下擺邊用紅、綠、黃三色小絨球裝飾。

23、東鄉族 (dōng xiāng zú)

東鄉族的服飾與回族有相似之處,但其特點也頗為明顯。男子多戴平頂的無檐帽,有黑、白兩色,穿白襯衣,外套黑坎肩,穿青藍色褲,老年人則以黑、灰、白為上。

24、侗族 (dòng zú)

侗族現主要分布在貴州、湖南等地。侗族男穿對襟短衣,有的右衽無領,包大頭巾。女子一般上著大襟、無領、無扣衣,下穿裙或褲。慣束腰帶,包頭帕。用黑、青(藍)、深紫、白等四色。黑青色多用于春、秋、冬三季,白色多用于夏季,紫色多用于節日。

25、獨龍族 (dú lóng zú)

獨龍族的男女均散發,前垂齊眉,后披齊肩,左右蓋耳。過去男女衣著均為麻布,穿時由左肩掖下抄向胸前,里右胸,露右臂,用草繩或竹針拴結,披落自如。

26、俄羅斯族 (é luó sī zú)

俄羅斯族是從18世紀后逐漸從沙皇俄國南遷到中國新疆等地的少數民族。俄羅斯族的傳統服飾豐富多彩,人們在不同季節里,會選擇不同顏色、不同款式的衣著。

27、哈尼族 (hā ní zú)

哈尼族一般喜歡用藏青色的哈尼土布做衣服。男子多穿對襟上衣和長褲,以黑布或白布裹頭。婦女多穿右襟無領上衣,下身或穿長褲或穿長短不一的裙子,襟沿、袖子等處綴繡五彩花邊,系繡花圍腰,胸佩各色款式的銀飾。

28、哈薩克族 (hā sà kè zú)

哈薩克族是以草原游牧文化為特征的民族,服裝便于騎乘,其民族服裝多用羊皮、狐貍皮、鹿皮、狼皮等制作,反映著山地草原民族的生活特點。

29、基諾族 (jī nuò zú)

基諾族聚居于云南省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景洪縣基諾鄉及其附近地區?;Z族服飾簡單古樸,他們喜歡穿自織的帶有藍、紅、黑色彩條的土布衣服。

30、京族 (jīng zú)

京族主要聚居在素有“京族三島”之稱的廣西壯族自治區防城各族自治縣江平鄉的澫尾、巫頭、山心三個小島上。京族婦女內掛菱形遮胸布,外穿無領、對襟短上衣,衣身較緊,衣袖很窄,下著寬腿長褲,多為黑色或褐色。

31、景頗族 (jǐng pō zú)

景頗族主要聚居在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各縣的山區。婦女穿黑色對襟,下著黑、紅色織成的統裙,腿上帶裹腿。盛裝時的婦女上衣前后及肩上都綴有許多銀泡泡、銀片,頸上掛七個銀項圈或一串銀鏈子或銀鈴,耳朵上戴比手指還長的銀耳筒,手上戴一對或兩對粗大刻花的銀手鐲。

32、柯爾克孜族 (kē ěr kè zī zú)

柯爾克孜族的服裝,婦女多喜紅色,穿短裝。頭戴圓形金絲絨紅色花帽,叫“塔克西”,上面蒙上頭巾。女穿對襟上衣,寬大無領,長不過膝,綴銀中,多褶的長裙下端鑲皮毛。也有穿連衣裙者,裙子下端帶雛裥,外套黑色坎肩或“袷袢”。

33、拉祜族 (lā hù zú)

拉祜族主要分布在云南省南部。拉祜族最喜愛黑色,以黑為美,以黑為主色。拉祜族婦女服裝具有青藏高原婦女服裝的特點,穿的是黑布長衫,長至膝下,兩側開衩且開衩較高,立領右襟,綴有銀泡裝飾,喜歡用紅色或白色花邊鑲綴在袖口、襟邊,顯得光艷美麗。

34、黎族 (lí zú)

黎族聚居在海南島通什鎮等地。黎族服飾不論在審美和實用方面都有自己獨特的個性,黎族婦女服飾,主要有上衣下裙和頭巾三個部分,這三個部分都織繡著精致的花紋圖案。

35、珞巴族 (luò bā zú)

珞巴族主要分布在藏東南,是中國人口最少的民族。珞巴族婦女喜穿麻布織的對襟無領窄袖上衣,外披一張小牛皮,下身圍上略過膝部的緊身筒裙,小腿裹上裹腿,兩端用帶子扎緊。珞巴族婦女喜穿麻布織的對襟無領窄袖上衣,外披一張小牛皮,下身圍上略過膝部的緊身筒裙,小腿裹上裹腿,兩端用帶子扎緊。

36、滿族 (mǎn zú)

滿族主要分布在中國的東三省,以遼寧省最多。旗袍是滿族婦女傳統服飾,既具有東方色彩,又能充分顯示儀態雍容文雅,被認為是表現女性美的典型民族服裝,稱譽世界。主要有四種形式:旗裝、馬褂、坎肩、套褲。旗裝不分季節,男女均可以穿。

37、毛南族 (máo nán zú)

毛南族主要聚居在廣西環江縣上、中、下南山區,毛南族是嶺西的土著民族。毛南族衣飾基本上與附近漢、壯族相同。婦女穿十分漂亮的鑲有兩道花邊的右開襟上衣,褲子較寬并滾著花邊,女裝在袖口、褲腳上鑲有紅色或藍、黑色的邊條飾,不著裙。

38、仫佬族 (mù lǎo zú)

仫佬族,主要聚居于廣西羅城等縣。仫佬族崇尚青色,服飾風格素樸簡約。仫佬人自種棉花和藍靛,自織土布,自染。美麗大方,經久耐用。

39、普米族 (pǔ mǐ zú)

青年婦女均穿短上衣,古代是用麻制的,現代大多用棉布,以白黑紅三色居多,右面開襟,下襟較短,窄袖高領。成年婦女都披皮披肩,披肩大多選用潔白的毛皮制成,美觀大方。

40、羌族 (qiāng zú)

羌族現主要聚居在四川西部茂汶。羌族的傳統服飾為男女皆穿麻布長衫、羊皮坎肩,包頭帕,束腰帶,裹綁腿。男女都在長衫外套一件羊皮背心,俗稱“皮褂褂”,晴天毛向內,雨天毛向外以防雨。

41、撒拉族 (sā lā zú)

撒拉族主要聚居在地處黃河沿岸的青海省循化地區。婦女服飾多為短上衣,外套黑色或紫色坎肩,著長褲,穿繡花布鞋。

42、畬族 (shē zú)

畬族自稱“山哈”,意為住在山里的客戶,主要分布在福建福安、浙江景寧、廣東、江西、安徽等省,多數與漢族雜居。其服飾大多是用自織的苧麻布制作,有黑藍兩色,黑色居多,衣服是右開襟,衣領、 袖口、右襟多鑲有彩色花邊。

43、水族 (shuǐ zú)

水族自稱“海水”,意為水人。她們大多喜歡穿鑲有花邊的紅色或花色連衣裙,外套黑絨背心,下穿長褲,腳蹬紅色軟底長統靴。為抵御高原上的大風與寒冷,頭上總戴一頂圓筒形繡花棉帽。

44、塔吉克族 (tǎ jí kè zú)

塔吉克族服裝多用皮毛、氈褐為面料。塔吉克婦女膚色白皙,俏麗健美,喜穿紅色或繡飾花邊的大紫、大綠色調的連衣裙。少女則愛戴用紫色、金黃、大紅色調的平絨布繡制的圓形帽冠。

45、塔塔爾族 (tǎ tǎ ěr zú)

塔塔爾族的服裝很別致。男子喜穿繡花白襯衣,外加黑色齊腰短背心或黑色對襟長衫,褲子也是黑色的。小帽有黑、白兩色繡花。女子以戴鑲有珠子的小花帽為美,外面再罩上一塊大紗巾,喜穿白、黃或紫紅色連衫帶縐邊的長裙,以耳環、手鐲和紅珠項鏈為裝飾。

46、土家族 (tǔ jiā zú)

土家族絕大部分居住在湖南、湖北省、貴州省以及四川?。ìF在屬于重慶市)。土家族“男女一式”的百褶裙,保留了遠古時代“裳”的遺風。

47、仡佬族 (gē lǎo zú)

仡佬族主要分布在貴州省務川仡佬族苗族自治縣和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縣。仡佬族男女皆穿裙(男裙短,女裙長)。用布圍于腰際,無摺皺,有如桶狀,謂之“桶裙”。

48、土族 (tǔ zú)

土族婦女服飾的象征俗稱七彩袖,土族語稱作秀蘇,意為“花袖衫”。從最底層數,第一道為黑色,象征土地;第二道綠色,象征青苗青草;第三道黃色,象征麥垛;第四道白色,象征甘露;第五道藍色,象征藍天;第六道橙色,象征金色的光芒;第七道紅色,象征太陽。

49、佤族 (wǎ zú)

佤族崇拜紅色和黑色,服飾多數以黑為質,以紅為飾,基本上還保留著古老的山地民族特色。佤族婦女裝飾別具特色,喜戴大耳筒,寬手鐲、細藤圈,標志著佤族人粗獷、豪放的堅強性格。

50、維吾爾族 (wéi wú ěr zú)

“維吾爾”主要聚居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天山以南一帶?;?,是維吾爾族服飾的組成部分,也是維吾爾族美的標志之一。

51、烏孜別克族 (wū zī bié kè zú)

烏孜別克族的傳統服飾,以男女都戴各式各樣的小花帽為特點?;睘橛矚?、無沿、賀形或四棱形,帶棱角的還可以折疊?;辈剂喜誓G、黑色、白色、棗紅色的金絲絨和燈心絨,帽子頂端和四邊鄉有各種別具匠心的幾何和花卉圖案,做工精美,色彩鮮艷。

52、錫伯族 (xī bó zú)

錫伯族世居呼倫貝爾大草原和嫩江流域。錫伯族男子多身穿左右開襟的大襟長袍和對襟短襖,上套坎肩,下著散腿長褲腿帶。婦女穿戴要講究些,穿長及腳面的旗袍,要粘花邊或繡花寬邊,外罩坎肩,坎肩有對襟的,有大襟的,也貼花邊。

53、瑤族 (yáo zú)

瑤族是中國南方一個比較典型的山地民族?,幾鍕D女善于刺繡,在衣襟、袖口、褲腳鑲邊處都繡有精美的圖案花紋。發結細辮繞于頭頂,圍以五色細珠,衣襟的頸部至胸前繡有花彩紋飾。

54、裕固族 (yù gù zú)

“衣領高、帽有纓”,是裕固族服飾的一大特點,生活和文化傳統形成了服飾上的審美標準,服飾的樣式、花色、刺繡圖案、花紋都按其民族習慣形成并代代相傳。

55、彝族 (yí zú)

彝族分布于云南、四川、貴州省和廣西壯族自治區。彝族服飾的色彩較為豐富,款式變化多姿,并且以大量銀制品和刺繡裝飾。

56、漢族 (hàn zú)

漢族是中國的主體民族。漢服的主要特點是交領、右衽,不用扣子,而用繩帶系結,給人灑脫飄逸的印象。是中國“衣冠上國”、“禮儀之邦”的體現,承載了漢族染織繡等杰出工藝和美學。

針織風女生穿衣搭配(針織風衣怎么搭配)

景寧畬族服飾搭配(景寧畬族服飾搭配圖片)

謎底服飾搭配裙子(服裝字謎)

相關文章:

国产爱v视频在线观看|天天操天天摸天天舔女人|欧美片福利片美片福利片A片|欧美黄片10页